几乎没有人不认得“趋”字,现实生活中,人们也经常用到这个字,在古代用它之处得更多了,至今保留在成语里的还有不少,比如“亦步亦趋”,“趋之若鹜”,“趋炎附势”等等。广义来说,大家都明白“趋”就是走或跑的意思,的确呀,“亦步亦趋”,不就是有人在前头走,你跟在人家屁股后头紧追吗?如果说“趋”其实是古代一种常见的礼节,大概有人会感到小题大做。那就让我们看看古书里是怎么用这个字的吧。《论语·子罕》里说孔子“见齐衰者,冕衣裳者,与瞽者,见之虽少必作;过之必趋。”“齐衰”是服丧者的打扮,“冕衣裳”是贵族男子的打扮,“瞽者”就是瞎子。这几个词义弄清楚,这句话的意思就不难懂了:孔子见到穿丧服的人、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,即使他们年纪很轻,也要站起来,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,一定要小步快行,表示对他们的尊敬。很显然,孔子认为,不管认识不认识,见到人都应该起立,与人错行都应该小步快走,这才是懂礼貌有修养的表现。孔子是不是有点过了?那咱们不妨来个“反其道而行之”:假定你就是那个“齐衰者,冕衣裳者,与瞽者”,有人见到你,一副目中无人的倨傲,有人经过你身边,一副大摇大摆,甚至撞到你肩膀连个对不起都不说,你心里是啥滋味儿?从这个意义上说,其实“趋”这种礼节,还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,只不过我们习以为常,不太在意而已。再回到孔子这句话上,孔子为什么要特地强调对那三种人要“虽少必作;过之必趋”呢?因为古代这种趋礼,更多是用在君臣之间、尊卑之间、少长之间的,孔子认为除了这几种关系之外,为亲人服孝的孝子、处于弱势的残疾人,都该像“冕衣裳者”一样,受到人们的礼敬。一个真正懂礼貌的君子,是不应该看人下菜碟的。说到君臣、尊卑之间的礼貌,不由想起现在很多古装电视剧,大臣们上朝的时候,一个个气宇轩昂,派头十足,我们只能说这是某些编剧和导演自身狂傲不懂礼貌造成的致命错误。《战国策》里有个故事,说赵太后即位后,秦国想借机吞并赵国,太后连忙向齐国求救,齐国答应出兵,但要求把她的小儿子送到齐国作为人质,赵太后舍不得心头肉,齐国自然迟迟不发援兵。有位已经退休的老臣名叫触龙,前来劝太后必须顾全大局,以免亡国。书中描写这个老头儿“入而徐趋,至而自谢”。按照字面解释,是说触龙进门之后“慢慢地小步快走”。既是快走,为何小步?既是快走,又为何徐徐?岂不是自相矛盾了?其实这正是作者摹状触龙这个特定人物的绝妙之笔,你想啊,一个七老八十的人,再有点关节炎、类风湿之类的毛病,想走快,快得了吗?但他又必须在太后面前表现出臣子的恭敬,所以尽管腿脚很不利索,资历也不浅,还是要尽其所能地“趋”向太后,因为太后是君,他是臣。步子不能大,速度却要快,也真够难为这位退休老顾问的了。
有没有君臣之间不尊趋礼的情况呢?当然有。最典型的就是刘邦建国之后大宴群臣那场闹剧。《史记·叔孙通列传》里记载,那次大庆宴会上,将帅大臣们一个个喝得昏天黑地,大呼小叫,甚至拔剑击柱,乱成一团,刘邦虽然极为光火,却又拿他们没办法——包括刘邦在内,原来不都是一群蔑视礼法的乌合之众吗?想当年你刘邦懂什么规矩?如今瞅着我们不顺眼了?可话说回来,此一时也彼一时也,咱大汉朝总不能这么往下混吧?于是老学究叔孙通赶忙出来主持制定朝仪礼法,采纳三代古礼和秦朝之礼,很快形成了一套大汉新礼,对“入朝而趋”也做了明文的规定。从此以后,宗室也好,将相也好,只要是在正式场合,都不敢妄自尊大,乖乖把头低下,小碎步儿“趋”进朝堂听旨。不仅汉朝,以后历朝的统治者建国开基,都把制定礼法当作头等大事。
用硬性的手段把朝仪规定下来,是不是过于强调形式而忽略实质呢?我们必须明白,“礼”也是一种“制”,其性质和“法”是一样的,正因为如此,人们才称“礼”为“礼制”,称“法”为“法制”,“礼”和“法”其实是一对孪生兄弟,其本质都是要让纷繁的社会有章可循,二者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,前者是以温和的态度讽劝人们遵守社会的和谐原则,后者则是以强硬的手段制裁破坏社会安定和谐的分子。话虽这么说,一个处处充满“礼”的社会,总会让人感到舒服,感到自己活在世上有尊严,所以很多的“礼制”,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人们的意识当中去。还拿“趋”来说,至今仍旧能寻到它的遗迹,比如孩子要见长辈,通常情况下都自觉不自觉地加快脚步,规规矩矩地走到长辈面前,规规矩矩地把要说的话告诉长辈;同事或朋友相见,也会快走几步表示亲热和思念;更不要说礼宾场合,客人更会加快步伐,有礼貌地趋近主人施礼握手乃至拥抱。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很不够,惯得孩子在客人或长辈面前大呼小叫,胡搅蛮缠,以为这是给孩子“自由”,培养孩子的“个性”。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一踏进社会,立刻会受到冷落甚至歧视,原因很简单:一个自己不懂礼节礼貌、对别人毫不尊重的人,想要社会其他成员为他提供周到的礼节和礼貌,是不可能的。宋朝有个叫陈省华的人,家教极严,每次他会客,几个当省长、市长甚至副总理的儿子都会低眉敛气地趋在一旁,静静地伺候。客人大不受用,陈省华却说:“越是当大官,越要懂得人情事理,不能因为他们官大,就可以忽略做人的礼节。”当今之世,我们无须再过分地强调见人而趋的形式,但起码的礼貌总是应该具备的,因为它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、黏合剂、加热器,“趋”则是这些产品当中的一个品种。
展开全文
链接:
【李之亮作品汇编】
漫话赵宋王朝——2018年汇编(上)
《水浒传》中的文化密码汇编(上)
《水浒传》中的文化密码汇编(下)
礼——华夏民族的符号
古礼是法治的根基
称谓中的“礼”
“礼”之源
从“社”、“社稷”演化来的“社会”
古代避讳之礼
古代的聘礼
古代建筑中的“礼”
刑不上大夫,礼不下庶人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